热烈欢呼“河南教育宝典”面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cs 发布时间:2009-01-06 15:42 点击量:5951
——《河南教育通史》读后感
河南大学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朱绍侯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三千多年其中心是在河南,教育事业特别发达,所以河南有非常丰厚的底蕴。《河南教育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是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中的补白之作。我们要为这部“河南教育宝典”的面世而热烈欢呼,表示衷心祝贺。
过去写教育史大都从国家政权建立后开始,因为有了国家政权才有教育制度。本书吸收了先进的研究成果,从原始社会写起,考诸历史实际,教育确实与人类同时产生,如果没有生活教育、生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示范,人类就不可能发展、演变为万物之灵。当然,只有在国家政权出现后,教育才进入了正轨。本书对国家政权产生后的正规教育,进行了重点、系统地研究。从夏商周的庠、序、校,到北宋至元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官学和书院,以及历朝历代与官学并行的私学、家学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阐述,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古代河南教育的辉煌成就。到了近代,河南教育比起其他先进省区虽然落后了,但也和其他省区一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通史》也反映了近代河南教育在坎坷的道路上前进的足迹,如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也跳出了以经学为主的范畴,代之以语文、算术、物理、化学、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新课程,为以后河南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河南教育事业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各项教育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以大学而论,在解放前只有河南大学一所综合性大学,到2001年已发展有64所普通高等学校,不仅能培养本、专科生,还能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等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全省已基本完成了青壮年扫盲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河南人的教育素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可以这样说,《通史》编著者在对河南古今教育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梳理出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初河南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因此才能写出这样一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宝典。
《通史》不单是就教育论教育,不仅谈教育制度、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体系、学校建制等问题,也谈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各个时代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如秦代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汉中期以后的“独尊儒术”及两汉的经今、古文之争,魏晋南朝的玄学,隋唐儒佛道合流的新儒学,宋元明清的理学,近代的资本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等;还谈到了各朝各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如两汉的选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近代新学兴起后的考试制度。同时还介绍了各个朝代对教育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英杰人物,以及各个朝代的学生运动。可以说本书涵盖了古今教育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部名实相符的“河南教育宝典”。
《通史》上、中、下三册,体现了略古详今、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但略古不轻古,详今不烦琐,既充分反映了古代河南教育的光辉业绩,又要言不烦地概述了河南现代教育巨大成就,框架结构协调,没有奇轻奇重之弊。本书注意到了“以史为鉴”的问题,但所有的论述都是言必有据,坚持史论结合,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科学态度。对河南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制度、教育代表人物,都注意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多面性,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都是在充分掌握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来提示河南教育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和经验、教训。一部如此严谨求实的《通史》,不仅对当前河南教育改革及河南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决策的科学依据,就是对国家和其他各省区的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也有借鉴的意义。
像《河南教育通史》这样大部头著作,不存在一点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本书对国家分裂时期如五胡十六国的教育重视不够,资料不多可能是其原因,但此时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教育对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若认真搜集资料,在后赵、前燕、前秦统治时期是有内容可写的。对北魏的教育写的也不够充分,北魏的文教事业不低于南朝,但是未介绍一位教育家,令人遗憾。还有一些印刷校对问题,以及属于见仁见智的认识问题等。总之瑕不掩瑜,可以肯定,本书是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上一篇:喜读益世巨著《河南教育通史》
下一篇:略谈《河南教育通史》的创新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河南省教育厅
-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 省内高等院校
- 各地教科院所
- 中国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