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要报第5期
来源:河南教育科研网 作者: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8-09-19 11:22 点击量:8702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要报第5期
河南省2016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
摘 要: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纵观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通行做法。本研究通过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开发监测工具、抽取监测样本、收集分析监测数据、撰写反馈监测报告等一系列环节,对当前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深入地分析,并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严格落实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3)加强课程与教学研究,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育人能力;(4)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减轻校长、教师工作压力和学生学业负担;(5)重视家庭教育,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为推动我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客观反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决策和教学改进提供对策建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在省教育厅督导办的指导下,依托河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挂靠在省基础教研室)积极承担省教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研究(〔2015〕-JKGHZDZB-18)》的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初步制定了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开发了监测工具,并于2016年5月开展了监测数据收集工作,通过对监测数据深入挖掘分析,撰写形成了监测结果报告。
一、监测的基本情况
(一)监测对象。
本次监测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语文/数学教师、校长。抽样过程按照“县(市、区)—学校—学生”三个阶段进行依次抽取,共抽取10个样本县、120所学校。参与监测的有效被试中,校长共计120名,教师共计813人,学生6994人。
(二)监测内容与工具。
课题组召集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大型教育测量评价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当前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了本次监测的指标框架(见表1),并且开发了监测工具,经过后期的数据统计检验,所有监测工具的信效度均符合教育测量学的相关要求。
(三)监测数据处理。
参考以往大型项目的做法,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数据的录入、合并、整理,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下分析数据,撰写监测报告。
表1 河南省2016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测查内容 |
|
教学结果质量 (学生) |
品德发展水平 |
诚信、尊重、关爱、责任等 |
|
学业发展水平 |
知识技能 |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诊断测验(七年级) |
|
学习方法 |
学习策略与方法 |
||
学习动力 |
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 |
||
身心发展水平 |
身体状况 |
睡眠、视力、标准体重、健康生活方式 |
|
心理状况 |
指向自己: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
||
指向学校: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认同 |
|||
教学过程质量 |
教师教的过程 |
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考试测验、课后辅导与交流 |
|
学生学的过程 |
课堂学习、作业、考试、课外辅导、课业负担 |
||
影响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相关因素 |
个体与家庭因素 |
基本信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教育卷入、家校沟通 |
|
教师因素 |
基本信息、专业发展、职业感受 |
||
学校因素 |
校长基本信息、课程领导力、职业感受; 学校基本信息、课程开设、教学资源、管理评价、环境氛围 |
二、主要监测结果
(一)教学结果的质量状况。
1.品德行为:多数学生的品德行为发展水平较好。参与本次监测的学生中,69%的学生在所测量的品德行为方面(包括关爱、正义、尊重、责任、诚信等)整体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2.学业表现:学生的学业成绩达标状况较好,但高分段学生较少,且学生对学习策略方法的掌握及运用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监测的语文、数学学科中,能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6%、82%,但高分段(高于平均值1个标准差)学生仅有12%、16%;语文、数学学习策略水平较高(会学习)的学生仅有47%、44%,内部学习动机水平较高(想学习)的学生仅有65%、50%,学习自信心水平较高(认为能学好)的学生仅有33%、31%。
3.身心健康: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总体表现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身体健康方面:标准体重指数(BMI)为正常体重、低体重、超重、肥胖的学生比例依次是77%、6%、11%、6%;生活方式较健康的学生比例为76%;近视、睡眠不足学生的比例分别高达45%、86%。
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观幸福感较强的学生比例为64%;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比例为35%;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较好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1%、62%、72%;对学校认同感较强的学生比例为59%。
(二)教学过程的质量状况
1.教师的教学过程:多数教师已经具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但是落实状况不够理想,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实践还不够到位,体现在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诸多环节。此外,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和使用不够,大多数教师缺乏基本的评价常识。
监测结果显示:在备课环节,73%的教师知道备课首要目的是“明确学生学会什么”,但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是优先关注“教”的相关因素;76%的教师对课程标准关注较少。在课程教学环节,仅有31%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评价较高;讲授型课堂仍占有较大比例;模式化教学普遍存在,56%的教师反映学校有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在作业环节,50%以上的学生反映教师布置的作业类型偏机械训练,语文主要是背诵和抄写,数学主要是常规练习题,涉及复杂认知水平的作业类型(如:语文阅读、数学思考题)相对较少;80%的学生反映教师很少会布置分层作业。在考试环节,60%以上的教师反映经常组织考试且经常在全班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学校层面上对成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绩效考核(68%)”、“评选优秀学生(66%)”、“评选优秀班级(58%)”,而运用考试“诊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比例仅有46%,异化了考试应具有的诊断与反馈功能;此外,70%以上的教师缺乏基本的考试评价常识,如:不清楚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意义,不清楚信效度的概念。
2.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纪律风气较好,但是参与度和学习感受一般;仅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校外学习辅导,校外学习的内容多元,效果一般;学业负担总体不算严重。
监测结果显示:85%的学生对课堂纪律风气评价较高;课堂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仅有50%;课堂学习感受较好的学生比例为60%。仅有22%的学生正在参加校外辅导班、补习班或家教,其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参加校外辅导班的帮助较小。仅有少部分学生的负担较重:平时家庭作业时间超标的学生比例为28%;自我报告负担较重的学生比例为26%;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比例为20%。
(三)影响教学结果和过程的相关因素状况
1.家庭因素:父母家庭教育知识短缺,家庭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难以保证;父母的主要关注点是学习成绩,对孩子学习期望较高,忽视孩子内心发展状况;家长对家校沟通的态度虽然积极,但是频次较低、内容单一。
监测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初中以下的比例分别为75%、77%,父母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寄宿生等占有较大比例,父母家庭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难以保证。父母对孩子关注最多的是学习成绩(75%),最少的是情绪状况(5%);父母期望孩子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9%。87%的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家校沟通活动在态度上比较积极,但在实际行动中,69%的家长跟学校沟通较少;75%的家长与学校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成绩。
2.教师因素: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教龄结构不合理;入职学历偏低,最高学历多是通过非脱产方式获得,专业对口比例较低。多数学校已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但是教研活动形式内容单调、缺乏专家指导、实效性差;教师培训主要以区校为主,形式相对多样,内容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但职业感受总体较差。
在教师基本信息方面:教师的性别结构失衡,男教师比例仅占26%,教龄在5年以下的新手教师比例最高,为28%。教师入职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为60%,最高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84%,语文、数学专业对口的比例分别为87%、40%。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72%的教师反映学校已经建立了校本教研相关制度,66%的教师能够经常得的校内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但是92%的教师反映来自校外专家的专业指导较少,58%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效果亟待提高。教师接受最多培训形式是网络培训(67%)、教学观摩(58%)、专题讲座(50%),其中教学观摩的效果较好,而网络培训和专题讲座的效果较差。
在教师职业感受方面: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但教师的工作强度大,每周课时量在16节以上的比例为52%;工作满意较高的教师比例仅有13%,后悔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为高达69%,具有强烈离职意愿的比例为31%;此外,工作压力较大的教师高达55%,主要压力来源有:“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要求”、“班级之间学生成绩的对比”、“繁重的教学任务”等;职业倦怠感较强的教师比例为41%。
3.学校因素:校长课程领导力水平偏低,学校课程开设状况较差;多数学校存在师资和教学资源短缺状况;学生成绩仍然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指标;学校氛围有待改进;校长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一般。
监测结果显示:58%的教师对所在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评价较低。在课程开设方面,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时数严重超标(如:94%的学生反映数学周课时数超过5节),体音美等学科的课时数明显偏少(如:80%的学生反映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开设《新科技》、《综合知识讲座》等地方课程的学校比例分别仅有7%、16%;没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比例为34%。50%以上的校长反映部分学科(如: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地理、生物等)师资短缺、教师的教学质量差、教学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评价教师最主要的三项指标依次是学生成绩(88%)、日常工作考核(80%)、职业道德(47%)。高达69%的教师对学校氛围整体评价较低。校长群体中,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比例为68%;经常能获得成就感的比例为39%;如果重新选择工作岗位,61%的校长还愿意做校长,11%的校长内心很矛盾,28%的校长则不愿意做校长。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本次监测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单纯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导致了一系列突出问题。因此,提高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建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开展综合评价改革,定期开展监测并发布监测报告,引导社会、学校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二)严格落实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制度设计,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校严格落实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首先,积极推进中招考试科目改革,充分发挥评价改革的导向作用。其次,切实加强薄弱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再次,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教育投入重点应逐步转向与课程开设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配备上,为学校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最后,对学校课程开设状况进行定期监测,严格查处不按照规定开设课程的学校。
(三)加强课程与教学研究,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育人能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改革能否按照预定目标推进,教师的育人能力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二者共同作用,关系着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育人能力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需要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相互协作。
(四)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减轻校长、教师工作压力和学生学业负担。
首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不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中高考升学指标;同时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保障教师的收入待遇,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工作满意度。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严格控制对中小学校的各种评价和检查事项,切实减轻校长的工作压力。最后,学校一方面要自觉遵守办学基本规范,如:严控作业时间、保障睡眠时间,减少考试频次、禁止公布学生成绩和按成绩对学生排名等;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变以往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逐步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校内部氛围,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再一方面,要加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五)重视家庭教育,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能够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首先,家长要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其次,学校要积极做好家校沟通的机制建设,促使学校、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家校沟通,充分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
课题编号:〔2015〕—JKGHZDZB—18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供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报告系河南省2015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研究(〔2015〕-JKGHZDZB-18)》(主持人:邵水潮)研究成果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报告中的“教育质量”主要指“教学质量”,内容包括:教学结果质量、教学过程质量、影响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相关因素等三大方面。此外,由于字数限制,本报告是原始监测报告的精简版。
上一篇: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要报第4期
下一篇: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要报第6期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河南省教育厅
-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 省内高等院校
- 各地教科院所
- 中国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