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我院通知
我院通知

历史因人杰而骄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cs 发布时间:2009-01-06 15:43 点击量:5608

 

  省教育报刊社副书记 赵和平

  

  三卷本《河南教育通史》(上、中、下),从远古中原教育活动的兴起,写到当今2001年年底,分21章105节,全面记述了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书后又附河南教育大事记、河南教育行政领导名表、省委高校工委历任领导名表、高校院士和博导名表、全省特级教师名录等。总计143万言,500余幅精印彩图,可谓图文并茂,蔚为大观。该项工程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子课题,于2004年4月出版。

  

  在诸多优点和特色中,全书教育人物的记述颇有新意。总计71位教育名人分记在不同章节里,其中古代卷33人,近现代卷22人,当代卷16人。如果将3卷长书比喻为一袭精心编织缝合的华衮美服,那么诸多教育英杰则是错落镶嵌其上的璀璨明珠,《河南教育通史》的生命与个性赖此得以彰显。

  

  请允许我举例分述如下。

  

  一、此书的人物写作,除归纳各自的教育思想、观点外,又钩沉其不同的教育业绩、实践,还有不少对其彼此教学、教改的独到评价。宏观记述以外,还有“史记”式表现人物个性的生动细节,古代河南教育史,除老庄、韩愈、二程等卓荦大者外,隋末唐初偃师籍的大教育家徐文远(550-623)也颇具影响。以往对教育家的汜述多把其在思想、文化、学术1:的影响笼统论之,而对作为两朝官方教育泰斗的徐氏,作者在书里专门汜载并评述厂他注重教材和教改的教学实践:第•,他选十《春秋左氏传》为主要教材,重视关于“义”的封建道德教育;第:,深入研究教材的新意和精华,探{寸运川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第三,制定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第四,于朝代交替之际,在天下纷争之中,既能贵为王师,又能到民间执教,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重视和开发社会教育的作用。作为教育家和大学者,出世人世之间,徐文远深谙世道人心而非书呆子腐儒一个,在处理李密与王世充二位弟子的关系上,表现了他是一位智慧练达之人。

  

  二、正本清源,通过对宋代以后百泉书院聚散兴衰的个案记录,分述金元时期的姚枢、许衡尤其是清初孙奇逢的教育活动,从而加重了河南教育史在全国的分量,也提升了河南思想、文化、学术在全国的影响。

  

  长期以来,习惯和概念上似成定式,认为北宋以降,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随皇室迁移而向东南转移,河南文化话语霸权由此低落沉寂。展读《河南教育通史》,对百泉书院弦歌不辍、承传有序的教育活动和巨大影响的记载,使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宋代以后全国文化教育发展的丰富性和不平衡状态。

  

  豫北辉县苏门山下的百泉风景区,是卫河的发源地,自古就是思想、教育、学术重镇。此地魏晋有“竹林七贤”和名士孙登,宋有邵雍居住讲学首开百泉学派。在金代和元明两朝,百泉书院一直是北方广大地区学子学习研讨理学的争赴之地,其间因姚枢和许衡二人在此掌门而声名远播。百泉书院鼎盛时期当属清初,孙奇逢(1584-1675)于顺治二年(1645年)来此地开坛讲学,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百泉书院学者云集,呈现一派兴盛景象。孙氏所育弟子汤斌、宋荦二人相继㈩仟江苏巡抚,在其官治内尊重有气节的读书人,广施文明教化,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孙奇逢在百泉的讲学活动,对在北方扩大儒学影响,交流和发展学术思想,延续并发展河南、河北的书院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他因此被公认为当时全国最有声望的学人和教育家,与长安李二曲、浙江黄宗羲并称海内“三大名儒”。

  

  三、现当代“高教四杰”是河南发展高等教育的榜样和品牌。

  

  我归纳这“高教四杰”分别是冯友兰、嵇文甫、赵纪彬、吴绍骏。从民初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创立,到1922年年底本科中州大学正式创办,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河南出现,冯友兰是主要开拓者。嵇文甫和赵纪彬是两位“红色”教授,前者解放前后先后任过中原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校长;后者解放初期主持筹建平原大学,又先后任平原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院长。两人都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相继兼任河南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赵纪彬的《中国哲学史》《古代儒家哲学批判》;嵇文甫的关于先秦诸子与王船山思想研究的著作;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是划时代的学术大书,吴绍騤是国家—‘级教授,著名农业教育家、新中国玉米杂交育种科学的奠基人,类似于今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大学是有大学者的神圣地方。今日大学校长在管理治校的同时是否也该是名重一方的学界权威?此外,冯友兰在中州大学所秉“超前的科学办学指导思想”,关于知识。亡独立、学术上白主,不必照搬西方大学教育,而要努力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地办好大大学”的观点,至今令人回味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