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研究工作要按步骤进行,时间安排就符合研究的实际需要。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及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一项课题的研究,预期的阶段成果有哪些,最终以什么成果形式出现,必须在方案中交代清楚。否则,就会使研究工作陷入盲目状态,并使成果的验收、鉴定无法进行,甚至导致整个研究工作落空。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研究任务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与管理。当前,教育科研一般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形式大体有以下三种:一是统一课题集体研究(一般在一个单位)。即组建统一的课题组,研究人员集中研究。二是统一课题分散研究(一般研究涉及多个单位)。即组建统一的课题组,研究人员有所分工,按分工分散研究。三是自选课题自行研究。即研究人员按需要自己选定课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自行研究。采取何种组织与管理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还应建立严格的科研制度。主要科研制度有:学习制度;汇报小结制度;研讨论证制度;材料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制度;检测评价制度;成果鉴定制度;保密制度。如果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还应有实验操作制度、控制制度。 (十)参考文献 说明选题过程中参考过的资料名称、作者和出处,以便查询。 五、开题 课题获准立项后,比较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课题或涉及单位、部门、人员多的课题),在开始研究之前,要举行一个开题仪式,其目的是公布课题,阐明目的、意义和做法,征询意见,以引起课题组成员的重视、同行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如果是个人的课题或本单位少数人承担的课题,一般不需要举行开题仪式就可以直接进入研究阶段。 六、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研究资料是指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新资料(比如,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文献查阅、网络查询等方法获取的材料》,它们可以为分析、总结和得出结论提供依据,使成果完整、充实、可靠。所以,要进行认真的筛选,以保留有价值的东西。另外,研究过程中的其他资料也要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阶段性总结、发表的论文和报告等都要注意保存。资料收集后,要进行认真的加工整理,使之有条理、有次序,以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保管、查找和利用。 (一)资料的积累方法 1.总体序列积累法即根据课题研究运行的轨迹来积累和搜集资料。通常包括研究方案、方案的论证材料、研究全过程的情况实录、研究对象变化的观察记录(个体变化及群体变化资料)、检测资料(试题、答卷、测试成绩、学生作业、有价值的学生作品获奖证书)、各阶段的自我评价资料、反映成果的报告、成果的鉴定、各阶段成果以及教育科研成果获奖证书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简单说,按照研究的进程,只要与课题有关的资料都要积累。 2.专项序列积累法从课题研究实际需要出发,对所需资料进行分类、搜集、整理。 专项序列分六类: (1)理论类:指其他人对自己所选定的研究课题相关内容的论述以及该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这类资料可能是一本书、一篇文章、某篇文章的章节段落或几句话。 (2)方法类:包括研究采用的各种方法、采用该方法的依据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 (3)事例类:指能说明研究内容的典型事例,包括师生思想转变的典型事例,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课内外事例,促使学生在其他方面明显发展的事例,学生在各种情况下所表现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优秀教案,课堂实录及课堂上的精彩片断,板书或课堂提问的效果,学生、家长、社会有说服力的反映,学生优秀作业或有创见的解题思路等。另外,还包括由于某种作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后果的实例。 (4)数据类:主要包括研究前的测试、研究过程中的测试、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各种成绩统计对比分析、师生参加竞赛人数、获奖名次或成绩统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与错误率、学生用于复习某种实验教材和作业的时间、课外读物书目、学生发表作品名称数量的调查统计和学生各级获奖的调查统计等。 (5)表格类:为了便于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每项研究都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同时要设计各种配套的检测量表,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分类设计成图表。 (6)实物类:即研究过程中有关的实物,如开展研究活动的照片、上公开课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制作的课件与教具、师生获奖的作品、有关的文字材料、奖状、奖品、期刊、报纸等。 (二)资料的加工整理 资料搜集后要按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使之有条理、有次序,以便保管、查找和利用,因此,资料的整理加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因为研究结论最终是从观察、调查、测量中获得的事实资料中分析并推论出来的,被整理的事实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可靠,所以,做好资料的整理是作出科学结论的前提。而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资料分类。 要进行资料分类首先要解决按什么标志分类,而分类标志就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它有两条原则:第一,应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来确定分类标志。例如,进行中小学辍学率的研究,可以按年级、年龄、学习成绩、性别等标志进行分类,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去确定选取其中哪一个或哪几个分类标志。第二,应选择能反映研究事物的本质的分类标志。对被研究的事物有本质意义的分类标志要通过分析提出。例如,进行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英文打字技能的研究,应以中小学生接受训练方式、次数或时间长短为分类标准。经过核查选取的资料常包含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非数量资料是对研究问题有关的定性描述资料,如各种理论阐述、观点、研究对象的形态或感受等。这些资料一般都是用语言形式表达的。数量资料也就是各种数据,它们又可以按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分为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两种类型。借助于测量或一定的测量标准得到的数据,一般都是连续变化的量,如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等,都称为计量数据。计数数据指计算个数的数据,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一属性对研究对象进行计数统计所得的数据。在这一属性上,每个研究对象间只有质的不同,没有量的差别,如男生数、女生数、学校数等,都属于计数资料,它们一般取整数形式。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的统计处理方法也将不同。 其次,是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类为质量分类。例如,学生的数学成绩调查,可以按性别、年级或学校类型等品质标志去分类。对非数量的定性描述资料,都只能采取质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数量标志进行分类为数量分类。在研究中可能只有质量或只有数量分类,但是在既需要质量分类又需要数量分类的研究中,数量分类常常是在质量分类后进行的。例如,学生的体质调查,先定出的是质量分类的品质标志(性别、年级等),然后再决定出按身高、体重、胸围、脉博等数值的大小为标志的数量分类。 资料分类时,还要注意把反映人们主观意见、感受的资料和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分开,把反映特殊情况的资料和具有总体特征的资料区分开。 在资料形成、积累、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采用核对考据(考察材料来源及材料搜集人的条件,对材料比较、分析以鉴别真伪、差误)、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等办法,使提供分析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七、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是在搜集整理资料基础上的脑力加工。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如果发现资料有欠缺之处,就应该继续挖掘,力争使资料充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另外,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时,还要注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出课题研究的规律性东西。 就目前的情况看,分析资料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一)统计分析就是把大量散乱的数据资料,依据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和推断,利用数字(绝对数、平均数、相对数)、图表(表格、图示)说明问题,从而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比如,在对某县进行“普九”验收时,工作人员对其所报的适龄人数、人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进行调查后,得到了大量的数据,按照有关项目列表后,发现许多数字与该县所报数字有较大出入,由此得出结论,该县“普九”工作不扎实,有水份,不能予以通过。 (二)逻辑分析就是运用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比如,某中学在同类学校中,教学质量特别高。在对其研究时,就要总结出该校的教学管理经验以及认为是长处和优点的其他做法。然后对这些经验和做法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某中学教学质量特别高的主要因素不是那些与其他学校有共同之处的做法,而是与其他学校显著不同的措施,如重视教育科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师生主体作用发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