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聚焦农民工子女:流入地中高考,深入推进有多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shaopeng 发布时间:2012-02-27 15:32 点击量:563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能否在当地升学,如何升学,是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问题涉及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等,情况十分复杂。流入地中高考,如何在通盘考虑中稳步推进?

  流入地中高考,呼吁不断,争议不断,各方担心不断。讨论最多的莫过于是否会形成人口洼地?财政支出谁负责?怎么防止高考移民?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专家、校长、学生、家长,听听他们的意见。

  会不会形成人口洼地?

  城市当地学生对流入地中考政策态度积极,且认为对自身有正面影响。

  洼地,指的是地表的低洼处。而当洼地与流入地中高考关联时,则是指某地实行流入地中高考之后,会使得其他地区的学生大量涌入。不少人担心,农民工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当地财政、教育不堪重负。

  “是否流入地政策设计好了,大家‘哗’地都去北京、上海?这可能有担心过虑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教授说。段成荣长期研究人口流动,他认为,人口流动总体上得有一定的基本条件,比如居住条件、收入,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孩子能在城市呆下来。“如果农民工挣不了钱,无法生存,就没法把孩子带在身边,更不可能供孩子从小学读到初中再读高中。”段成荣说。

  “挣钱、生活是第一位的,对农民工而言,孩子上学排在第二位,只有在有饭吃之后,才会考虑孩子上学。”北京石景山区黄庄学校校长陈恩显说。陈恩显1998年开始创办打工子弟学校,迄今已逾13年,对家长们的生活状态很熟悉。

  张宇(化名)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初三的学生,四年级的时候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读小学,在他的记忆中,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来北京打工了,多年后,有了一点积蓄,才把他和哥哥接到北京来。

  对于人口洼地的担心,北京市海淀区明圆学校校长张歌真有更多感触:“现在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约有180所(通过审批的有62所),其中设初中的约有40所,有初三的不到30所,每年全市农民工子女中初三毕业生不到1000人。如果允许他们中考,最后允许他们高考,能考上重点高校的可能不足200人。”

  “为什么?”张歌真说,“北京市校外辅导平均每个孩子一年要花上万元,而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没有这个条件让孩子上辅导班,而且家长多数都只有初中、小学文化,自身没有精力辅导孩子学习。我不赞成人口洼地的说法。”

  人口洼地说,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本地学生、家长。本地学生、家长怎么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流入地参加中考的政策研究”课题组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对北京、石家庄、合肥、贵阳和兰州5个城市的11所中学进行了专题调研。

  问卷结果显示68.3%的城市本地学生愿意外来同学在本地参加中考,在“外来同学在本地中考对你的影响”这个多选题中,46.8%的城市本地学生表示“没有影响”,45.8%的城市本地学生表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21.5%的城市本地学生表示“使高中更加难考了”。

  当地家长对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考是否影响自己孩子的看法,表示“没有影响”的占69.7%,“有积极影响”占16.9%,“变得更加消极了”占13.4%。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当地学生对流入地中考政策态度积极,且认为对自身有正面影响。大部分城市当地学生对流入地中考政策的认同度较高,能积极看待这一政策对自身的影响。”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说。

  财政支出谁负担?

  非户籍农村学生是否能享受国家资助?怎么才能保障其享受资助?资助经费由哪级政府承担?

  “我们桥东区是个老城区,区里的南三条市场,是小商品集散地,相当出名。我们区有很多优质小学,还有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很多学校都有农民工子女,有些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达到90%-95%。”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教育局中学教研室主任郭静茹说。但让区政府很头疼的一点是财政拨款。

  “我们区里的农民工子女多,他们的父母所作的贡献,其实是辐射整个石家庄市的,但教育支出这一块,却仍由区里承担,区里觉得负担很重。”郭静茹说。

  流入地的哪一级政府应该负担非户籍高中学生的公共教育成本,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袁连生教授一直在思考并关注的问题。

  “除了学生家长负担的学杂费外,非户籍高中学生在公办学校的财政投入应该由哪一级政府负担?”袁连生问道,“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性利益,而现行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区县负担。这种收益与成本负担的不匹配,是区县政府不愿意接纳非户籍学生进入所属公办学校的重要原因。”

  袁连生建议,如果实行流入地中考,非户籍高中生的财政投入经费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经费一样,应该以流入地省、市为主,由中央、省、市和区县共同分担。

  公办学校是否可以收取学费以外的借读费或择校费,也是流入地中考引发的财政问题,袁连生认为,义务教育法和政策文件明确不许收,但实际上部分学校还是收取非户籍学生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费用。

  “对非户籍学生进入公办高中如何收费,现行的法律和政策文件没有明确的规定。理论上,如果其父母在城镇长期工作,作为纳税人,其子女应该享受公共教育,收费上不应差别对待。”袁连生说,“但是,目前户籍高中生还存在择校费,对非户籍学生免除借读费或择校费能否行得通?是否需要设置条件?”

  另外,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选择了就读职业学校,中职助学金如何发放,也是一个问题。2007年全国建立了中职学生资助制度,并逐渐实行农村户籍和城镇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免学费;2010年全国建立了普通高中的资助制度。但这些制度都是以户籍为基础。

  “非户籍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能享受上述资助?怎么才能保障其享受资助?是否应该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来承担这些资助经费?”袁连生说,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考移民怎么办?

  高考移民一般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限制来完善政策,这也完全可以做到。

  流入地高考,有媒体称为“异地高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指出,“异地高考”用词不准,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

  然而,在坊间,仍有不少人担心流入地高考的放开,是否会让一些人钻了空子,会出现一批高考移民。

  河北的张女士说,自己女儿在河北念书,差不多在学校能排进前十名,同事孩子的成绩,在学校和女儿不相上下,但高三的时候,把户口转到了北京,在海淀区考试名列前茅,后来读了北大。而女儿在河北最后只被浙大录取。

  “还有些家长在孩子高三的时候,把孩子户口迁到北京,但依旧在当地中学就读。只在考试的时候,才回北京考试,这样在北京有考试记录,他在北京有了学籍,高考的时候,和河北本地的孩子考分差不多,但录取的学校就会好很多。”张女士说。

  对于流入地中高考政策的放开,张女士最担心的就是会出现大量的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一般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限制来完善政策,这也完全可以做到。”段成荣说,“比如,对学生的限制,需要学生能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或者有3年高中就读的学籍。比如,对家长的限制,需要有稳定的就业年限,或者社保缴纳记录。通过多方面的限制,应该是能基本堵住高考移民的。”段成荣认为,流入地中高考,需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比如家长、学生、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等,防止出现矛盾与冲突。

  段成荣认为,不能因为高考移民而因噎废食。他曾做过一个保守估计:“每年受政策限制,不能参加流入地高考的高三学生大概有35万人。”段成荣表示,实际数据可能比35万更多,35万的数字是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1.47亿的流动人口推算出来的,而7年之后的2012年,流动人口已经大量增加。

  但是最让段成荣担心的是,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而与之相适应的流入地中高考政策却仍有空白。“以前跨省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例大概在34%,2007、2008年后,跨省流动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段成荣说,“这样,全国性的整体设计尤为重要。但难度太大。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有可能面临流入地高考的流动少年儿童,北京占5.2%,上海占7%,江苏占8.4%,浙江占12%,福建占6.8%,广东占44%,上述省份的比例已近84%,但这些省份连流入地中考政策都未完全放开,更不用说流入地高考。以广东为例,流入人口最多,但高考招生指标却呈历年下降的趋势。”

  “流入地高考已经到了非常需要重视,非常需要关心,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段成荣说。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也认为,流入地高考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它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事,也不能因为近期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就不去关注,不去探讨。流入地高考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可以按照“先行试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的思路。同时需要缜密的制度设计,防止引发新的不公,需要对涵盖的人群作准确的限定。解决的切入点,也不能只限于高职、民办类高校。

  ■本报记者 张春铭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