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与出路选择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作者:shaopeng 发布时间:2013-04-03 15:52 点击量:14559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陶西平
本文核心内容载于:《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三期
摘要:价值观教育、学科德育、师德建设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破解这种德育困境的策略是:至虚归于至实,把相对抽象的概念体系变成实在的、通俗易懂的内容,使之容易把握;至繁归于至简,化繁为简,在工作提法上进一步凝练,工作有阶段性,突出重点;狠抓师德建设,积极营造课堂文化;注重实效,要有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出路选择
一、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困境
我国青少年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已经讲了几十年,依然未能很好解决。当前,社会公众对教育的不满,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学会做人问题的不满。学校教育必须回答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价值观教育、学科德育、师德建设是目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1、价值观教育问题
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核心。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缺少聚焦,缺少灵魂。当前,德育内容一是管理,二是活动。在管理和活动中怎样突出价值观教育,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有时候目的性并不很明确,往往是为管理而管理,为活动而活动。管理有了,活动也有了,但德育实效性并不强。不少学生没有真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表现为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比较淡漠,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和理性对待很不够。所以,有点儿突发性事件,认识和行为就容易产生混乱。强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把它贯穿到中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当中,作为德育的灵魂去对待。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管理不是简单的建立一种秩序;活动也不是简单的为了热热闹闹,为了表演和做秀,而是为了育人。最终还是应该通过管理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突出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难点在于,我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把握,或者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还存在着模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到道德规范。怎么能够使学校领导、教师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是问题的关键。目前,不少校长、教师说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理解。怎样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这是目前大中小学德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各年级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包括价值观教育内容、具体要求,也包括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现在,这些内容还缺乏提炼,难以具体化。老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并不好把握。现在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为生动的教育内容。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北京地区的体现形式之一是北京精神。为进行北京精神教育,北京市已经编写了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当然,北京精神怎么具体化,来指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还要认真研究。比如说爱国,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有人就在街头打、砸、抢,能说这是爱国吗?
开展正确价值观教育很不容易,成人的问题往往是早期教育的缺失所致。实际上,各国都把价值观教育放在第一位。2011年,新加坡教育部新任教育部长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价值为导向。当我们还停留在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时,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了从能力本位向价值本位的转变了。学校教育的第一任务应该是价值引领。怎么能真正把这个放在第一位,是个关键的问题。
2、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强调学科育人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看待德育工作者队伍,是个老问题。我一直反对“专职德育队伍”的提法。坏就坏在过于突出专职德育队伍,弱化了其他教师的德育责任。德育是目标,不是一项具体工作,更不是某些人的专职工作。
现在强调学科德育,就强化了德育的目标意识,很好。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育的目标,不单纯是一项工作。长期以来,我们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政治思想工作经验,有一批专门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做专门的政治思想工作。但学校教育不同,所有老师都应该把德育作为目标。怎么处理好德育目标与工作的关系,很重要。学校确实有一些专门的德育活动,也有一部分专门的德育工作,但实际上,教育是个整体,德育和体育、智育、美育一样,都是教育目标。学校教师不能分割成智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体育工作者和美育工作者,不是这样的关系。
现在我们总是处理不好这个关系,美育往往变成从事艺术教育教师的事,智育往往变成学科教师的事。实际上,德智体美都是教育目标。怎样处理好教育目标和教育工作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学科教学是德育的重要渠道,要强调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这个意识,所有教师都是德育骨干力量,因为所有的教师都要立德树人当作基本任务,贯穿在教学当中,都要去组织和调动社会力量、家长力量。
应该重视评价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质量。一些学校已经开展学科德育、课堂德育评价,看教师的德育水平、德育意识如何。北京市发布了《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很好,但《纲要》能不能真正把德育摆在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还有一个落实的过程。有的学校、老师还是觉得《学科德育纲要》是个附带的任务,而不是主要任务,还存在德育“两张皮”现象。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往往分重视教学和教研,并没有把德育的考核放在重要地位。《学科德育纲要》强调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但落实过程中还不少问题需要研究。
3、师德建设问题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根基。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德育意识问题,是不是所有老师有很强的德育意识,德育的学科渗透能不能实现;德育究竟是硬指标,还是软指标。其次,是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问题。这是基础,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品德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育人能力问题,怎样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何进行德育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德育应该立足于针对性、实效性,求真务实,不需要搞更多的新花样。当前,大中小学教师要着重解决尊重学生的问题,从价值观层面、行为操作层面努力解决学生人格、合法权益等不被尊重的问题。社会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将失去教书育人的道德资格。
上述三个问题,过去强调得还不够。北京市将要制定并发布《中小学德育纲要》,就是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过去忽视的问题,在纲要里有所强化,从而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推动大家沿着正确方向来开展德育,推动全体教育工作者承担起德育责任。制定这样一个德育纲要是必要的,纲要所涉及的内容,至少应该把刚才提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当然,关键还是怎么落实的问题。
[NextPage]
二、破解青少年道德教育难题的策略
1、至虚归于至实
至虚归于至实很重要,德育切忌空对空。比如,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虚,比较抽象。怎么把它变成一个实在的工作,是对德育的挑战。北京精神是我国首个城市提出的城市精神,是希望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在北京更具有地方特点,贯彻得更深入。但总的来说,还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北京精神如何融入学校教育,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怎么把相对虚的抽象概念体系变成实在的、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变成大家容易把握的东西,需要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如果校长和老师始终停留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那我们的教育就是虚的。不能出现谁都在说、却谁也说不清楚的尴尬局面。至虚应归于至实,让大家都能把握好,这样在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2、至繁归于至简
至繁归于至简,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现在提出的德育工作,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就容易导致面面不到,顾此失彼。在工作提法上再凝练一点,要有阶段性,有重点,全局工作可以有阶段性安排。比如,今年重点是什么,明年重点是什么,不要一来就是一套,8项要求、10个不准,说就说半天。突出重点才能更有效。重点越突出,实效性就越强;越分散,实效性就越差。
至繁归于至简,还意味着道德教育要突出效果。不然的话,就只能听到工作汇报,看不到教育实效。现在的德育还是一个听得见、看不着的东西,因为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工作上“两张皮”现象也很严重。开展了许多教育,但往往实效不大。所以,在制定德育纲要时,一定要把行为习惯培养具体化。社会和谐靠大家努力,一些人规则意识淡薄,就是因为没有好的习惯。做事情如果没有共同行为规则,你这样,他那样,各行其是,社会就容易混乱。可以分阶段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习惯也可以在一定时期里突出几个重点,来带动其余。如果80%的学生养成了几个好习惯,比说一大堆德育空话、套话管用。否则,德育效果还是看不见。大家埋怨的全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看得见的不好的现象,如没礼貌、浪费等,然后很自然就会指责学校德育实效性差。各种活动都搞了,如果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社会照样说德育不行。社会对德育的效果是看得见的,你宣传学校开展了多少项德育工作,搞了多少个德育工程,如果学生的道德素质依然不高,社会都不会接受。
总之,德育一个是做实,一个是做简。这个简,实际上就是水落石出,如果水总是盛得那么满,一块石头也见不到。现在德育的提法很全面,所有工程都有了,但更需要点面结合,每年推动若干个重点,这样教育效果就能看到了。
3、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要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做到全员育人。同时,要强化班主任的基础德育地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定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事迹,树立班主任典型,形成德育品牌,人人知晓。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每年都应该树立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班主任典型,形成优秀班主任群体。北京市每年开展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评选,非常好。通过树立优秀典型,影响全市,辐射全国。对班主任不能求全责备,不要追求完美,要及时发现优秀典型予以表彰和重点宣传,不要怕有人非议。同时,要表扬那些培养了学生好习惯的学校和教师,在评选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的时候,要多表彰重视好习惯培养的教师和班主任。
4、积极营造课堂文化
德育必须和文化结合起来,和社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但目前还不一定完全占据主流地位。现在,价值观很多元,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课堂体现,是学校文化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因此,不能只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而忽视了课堂文化建设。没有课堂文化作基础,校园文化就会很空乏,流于表面化。校园文化必须体现在课堂上,教育改革最终也要发生在课堂上。当然,学校价值取向如何渗透到课堂上,深入到学生和教师的心里,从而有效改变课堂的文化面貌和道德生态,还亟待探索。现在,在一些地区的学校,课堂文化环境并不好,价值导向很不健康。比如,有的学校教室里公然张贴着如下标语,“零抬头,不说话。”“一根绳子,两种准备。”等等。这些灰色的价值取向严重误导了孩子的发展。抓学校课堂文化建设具有紧迫性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德育水平,也有利于全员德育的开展。
5、培养习惯是关键
如果德育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它就是空的。总的来说,我们的德育还是偏虚,偏散,针对性、实效性问题未很好解决。不是说德育实效立刻都看得见,也有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需要在未来体现。但是德育必须有能看得见的东西,有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如果没有,很难说德育真正有效。
北京汇佳学校召开2012年学术年会,介绍了学校怎样让学生刷牙三分钟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学校不是从德育角度讲道理,而是指导孩子怎么刷牙到三分钟。教师把一个沙漏摆在孩子身边,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理解什么叫三分钟,等刷牙到身边的沙漏里的沙子漏完了,就是三分钟。这么一个习惯培养好了,对孩子一辈子有用。良好习惯才叫基础,培养不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叫什么基础教育?讲一大堆天花乱坠的道理都没用。
每个学校每年要至少重点培养学生一个好习惯。各学校情况不一样,内容选择会不同。其实没关系。北京光明小学原校长刘永胜曾经强调,师生在校园里不要大声讲话,培养公共场合低声交流的习惯,因为中国人在哪儿都容易大声嚷嚷,这是刘永胜校长的教育主张。他培养的这些习惯是有针对性的。当然,也有个别同志觉得孩子就应该活泼,可以大喊大叫。这没有关系,各个学校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好习惯,可能会相互启发。思考时站位要高一点,做德育则要具体化。学校教育要有针对性,摸清本校学生群体特点,高等院校集中地区的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可以选择培养不同的行为习惯重点,孩子们都会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霍懋征从教50周年的时候,学生来看她,这些学生已经60多岁了,都把手伸出来让霍老师检查指甲。霍懋征当年要求所有孩子指甲要剪齐,50多年过去了,这些学生的指甲依然剪的很齐。当年的班长说,大家再把手绢拿出来。发现每个学生手绢叠得也非常整齐,这都是霍懋征小学时候培养的习惯,这些习惯现在依然在发挥作用。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习惯都培养成,但能给学生养成几个好习惯,就影响他一辈子。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幼儿园培养我的习惯是,从哪儿拿的东西,最后还要放回哪里去,就这么一个习惯,对我后来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习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意识,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学校要积极开展良好习惯培养工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人往往得益于或受害于习惯,人的成功从养成良好习惯开始。将来,如果每一个学校校长都能够自豪地说,“我的学生都有不少好习惯,不信,你们来看吧!”那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很美!全国有这么多学校,教育的综合效应就大多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就会有非常好的改观(本文由谢春风根据2012年6月5日下午、2012年9月20日下午对陶西平的访谈录音进行文字整理,经过了作者本人的审改)。
The children and youth’s moral education dilemmas and the outlet options in China
Tao Xiping
Abstract: Values education,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er’s construction are the three outstanding problems facing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strategy to crack this moral dilemma is as follows: to attribute virtual governance into reality indeed, to make relatively abstract concept system easy to understand; to attribute the governance simplify further; work stages focuse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o establish the excellent teacher; to actively create a classroom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visible changes in student behavior,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moral community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pupils in moral behavior.
Keywords: children and youth, moral dilemmas, outlet options
Author: Tao Xiping, th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Education, 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Private Education in China, Chairman of the Asia-Pacific Federation of UNESCO Association, Beijing Association of Social Honorary Chairman. Also the former assistant to the mayor of Beijing, the former deputy director of Beiji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the former NPC member of Education, Science, Culture and Public Health Committee. (Postcode: Beijing 100022)
上一篇:提升大学生语文水平须从根上抓起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河南省教育厅
-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 省内高等院校
- 各地教科院所
- 中国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