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教育学会通知
教育学会通知

研究借鉴历史;振兴河南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cs 发布时间:2009-01-06 15:38 点击量:4865

 

——在《河南教育通史》座谈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蒋笃运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这春光明媚、百花竞放的日子里,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就新出版的《河南教育通史》召开座谈会。首先我代表教育厅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先将这部《通史》的编修出版情况,作一个概略介绍。

  《河南教育通史》于2004年4月出版,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李成玉、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副省长贾连朝、国家新闻出版署原署长于友先,全国著名史学家、德高望众的何兹全先生等专门为之题词。全书分为古代、近代、当代三卷。古代卷从远古中原教育的起源,写到鸦片战争;近代卷从鸦片战争以后,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当代卷从1949年10月,写到2001年12月,共21章、105节,并附河南教育大事记(上、中、下)、河南教育行政领导名表、中共河南高校工委历任书记副书记名表、高校院士与博导名表、特级教师名录等。总计143万字,配图500余幅,彩页80面,可谓图文并茂,印制精美。

  这一大型研究、出版项目,属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子课题。自1997年正式申请立项以来,河南省教委、教育厅历届班子都很重视,研究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分管副厅长主抓,其他领导和部门积极配合,以省教育史志编辑室为承修单位,吸收部分市地、高校的专家参加研究编写,专项经费逐年划拨的实施方案。本省30多位作者辛勤研究编写,用了6年多的时间。

  在1998年9月,召开了部分章节的试写稿研讨会。会后进入全面研究和撰稿阶段。经过作者两年苦干,1999年底完成初稿。又经过一年的修改提高,于2001年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印制成册,寄赠省内、外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和离退休老同志,广泛征求意见。

  2001年5月10-13日,总课题组主持在洛阳召开“河南教育通史稿专家咨询会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总课题组组长周玉良及各兄弟省、市、区教育部门的领导与专家80余人,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会后,编委会认真研究评审会议记录及省内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出300多条修改意见,指导作者进行新一轮的修改,于2001年底基本完稿。汇总后经逐级审改,2002年12月文字基本定稿。

  在这一过程中,王日新厅长高度重视,重要问题亲自过问、指导,介新、李文成等领导同志,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

  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很关心支持,李克强书记、李成玉省长、王全书副书记、贾连朝副省长都在百忙中专门为本书题词,对于教育史的编修、出版、学习和使用,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在组织三校的过程中,又对书稿作了大量的技术性改进及局部的调整补充;为确保质量,省教育史志编辑室反复研讨,进一步统一了全书的格式和行文体例,有效地将差错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与此同时,广泛搜集彩页图片,在尽可能掌握丰富图片的基础上,对彩图进行了精选、精编和精心设计。这样,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全部书稿臻于齐、清、定,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总之,从课题立项到付梓出版,全体编写人员始终抱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务求尽善尽美。虽然事实上尽善尽美是难以达到的,但是在这6年多的时间里,同志们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整个过程中,从收集材料,到研究编写、出版发行,本课题组得到了上至教育部老领导、老专家,下至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广泛支持,包括今天在座的一些领导和专家。本书征求意见稿原来只写到课题立项的1997年,是在邹时炎总顾问的建议下扩展到新千年之交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进和提高。执行主编通审书稿期间,曾多次在学术上向河大的朱绍侯、王振铎、苗春德先生,郑大的李民先生等老专家请教。有些问题随问随答;有些一时不能解答,很快查资料研究,一两天内就有回答。特别是朱先生,解答问题一般不过夜,有天晚上查明问题已快夜里12点了,又回电话作详细解答。这种无私援助与奉献精神,真是感人至深。这部通史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这些大学问家的直接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教育厅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河南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研究和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发扬中华民族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和借鉴河南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才能够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振兴河南教育。《通史》出版一年来,获得了省内、外广泛赞誉。但我们清醒地知道,由于河南教育历史悠久,有许多宝贵的资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有许多史料还需进一步论证研究;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通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天请大家来,既是为了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同时也想听到更多的指导意见,以利于今后的地方教育史研究及《通史》的修订补充和续修。当初,在全国专家评审会前夕,我们曾要求本省编写人员在分组会上“只准虚心听、认真记,不允许强作解释或争辩”。正因为有这种态度,才能将全国专家的宝贵意见转化为我们史书的质量。今天,我们还是这种态度,请大家畅所欲言,多提批评意见和建议。因为这对于我们、对于《通史》的修订和续修,会有很大的好处。

  谢谢大家。

  二〇〇五年四月四日